鄉村最大變化:網購更便捷、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道路更寬敞、村貌更整潔、環境更宜居……如今鄉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對鄉村的未來發展還有哪些期待?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發布的一項有1500名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對于鄉村的變化,網購更便捷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排在前兩位。84.0%的受訪青年相信鄉村未來會成為年輕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熱土”。

89.1%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4年前,90后肖源來到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蛇形山鎮,在村里承包了土地,種植果樹和水稻九宮格,成為一名“新農人”。這幾年,肖源親眼見證、親身體會到了村子的變化。她記得,之前村里有條公路,很窄很顛簸,根本無法會車,如果去村民家,還要走一段泥巴路,一旦下雨很難通行。而現在公路變成了瀝青路,道路更寬敞,還有了直通到村民家的水泥路,出行更便利了。

“人居環九宮格境改善是村子最大的變化。”肖源說,之前不少人不敢去農村,比較擔心上廁所不方便,現在農村進行了整治,旱廁不見了。村里還有了可以分類回收的垃圾車,原先垃圾隨地亂扔、就地焚燒的情況改變了,村里的環境更美、更宜居了。

調查顯示,89.1%的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對于鄉村令人感觸最深的變化,物流效率提高,網絡購物更便捷(52.6%)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更美了(52.3%)排在前兩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85后劉帥9年前回到家鄉賀州市,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并成立了公司,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返鄉這幾年,劉帥覺得鄉村的風景更美了,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了。“現在有些村民到我們公司工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一方面讓家教他們有了一定收入,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講座也讓他們感到自己更有價值、更有尊嚴了。”

對于鄉村的變化,44.5%的受訪青年認為是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興起,業態更豐富,43.5%的受訪青年感覺是農民交流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43.3%的受訪青年覺得是數字化賦能農業,生產技術更先進。其他還有: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更完善(42.6%),直播電商發展迅速,農產品“走出去”更容易(39.7%),智能手機普及,鄉村生活被更多人關見證注到了(28.6%),文體場所增多,文娛活動更多樣(25.5%)。

“家鄉最大的變化是村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農民更富了。”90后張育幾年前回到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從事獼猴桃種植技術服務工作,他表示當地政府很重視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幫助農戶引進新技術、打通銷售渠道,使眉縣獼猴桃成了陜西乃至全國知名的品牌,也讓種植獼猴桃的農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新的推力和拉力讓一些年輕人選擇回到鄉村

張育認為,鄉村現在最大的機遇在土地上,隨著上一代農民老去,土地會流轉到年輕的“新農人”手中,他們擁有新觀念、新思路,可以豐富農業種植的模式,收益也會更好。“吸引年輕人從事農業,需要企業和高校共同發力,宣講農業領域的發展機遇,慢慢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他教學們在找工作時,把從事農業工作當作一個選擇或方向,讓年輕人在農業領域既能收獲‘面包’,也能實現個人價值。”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革命老區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前恒注意到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一組數據:2012年至2022年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陳前恒認為,年輕人開始返鄉,一方面來自大城市的推力,比如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經濟負擔、通勤時間等,讓一部分年輕人意識到大城市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地方;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活壓力也更小,鄉村的價值重新被挖掘,產生了新的引力、拉力。這種推力和拉力讓年輕人開始評估自身需求,選擇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

調查顯示,84.0%的受訪青年相信鄉村未來會成為年輕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熱土”。

“剛開始和農戶打交道時,遇到過許多質疑,村民覺得我們做不長久。但隨著跟農戶溝通增多,他們的觀念開始轉變,愿意到我們的公司工作。”對于未來的發展,劉帥希望在探索更適合當地的種植模式、種植品種,提升市場競爭力之外,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帶動大家共同奮斗、共同致富。

“農村想要有未來,要發展集體經濟。”肖源覺得,近些年農村有許多好的政策,有不少企業、地方與村子結成了幫扶對子。要充分利用現在的政策優勢,探索適合村子發展的特色產業。肖源之前到附近的村子考察發現,村民普遍會做豆腐,但缺少帶頭人,難以實現規模化,她提議可以由村集體成立食品加工廠,借助定點幫扶的力量把產品銷售出去,再不斷積累經驗,把好品質關,不斷走向市場,實現“自我造血”。“村集體有錢了,村里的公共設施和服務才能持續跟上,村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調查顯示,85.4%的受訪青年對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有信心了。

“現在村里修建了休閑廣場,村民可以去跳廣場舞、運動鍛煉,文化生活更豐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肖源參與了村里的扶貧工作,教農戶養豬、種果樹,還設立了就業扶貧車間,帶農戶做辣醬。如今,原先的就業扶貧車間已經成了標準化的食品加工廠,村民不僅可以來此工作,還能以學徒的形式學習辣醬制作,獲得收入。“村里是關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緊密,也很有親切感和人情味,這是鄉村的吸引力之一。如今村子越來越美,大家也有了更高的目標,一起把鄉村建設得更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偉 見習記者 吳欣宇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