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數字科技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以下簡稱“科學十年”)的活動之一,近200位代表共同探討數字技術賦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的落實等相關議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主任郭華東在論壇致辭中表示,當前,2030年議程實施時間已近三分之二,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不暢,亟需開展全球合作。聯合國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國也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SDG小樹屋中心在2021年應運而生,構建了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研究體系,積極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需求。今年2月,SDG中心聯合全球20多個國家的35個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科技組織發起的“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正式獲UNESCO批準時租空間。未來,SDG中心將攜手全球科學家,利用數字技術共同解決全球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問題,共謀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之計,為2030年議程注入新動力。
2025年是2030年議程通過十周年,如何推進2030年議程實現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圍繞數字交流技術助力氣候韌教學場地性、碳市場、水資源、災害風險管理等主題,UNESCO生態與地球科學司司長安東尼奧·阿布雷烏,郭華東院士,第77屆聯大主席科學顧問約翰內斯·卡爾曼,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興華杰出講席教授陳德亮,聯合國衛星中心個人空間主任伊瓦利斯特·卡拉姆必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西蒙·雷德芬,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鏡明,UNESCO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聯合國災害管理與應急反應天基信息平臺北京辦公室主任哈米德·麥哈穆德等9位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先后作主旨演講和專題報告,圍繞“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展開深度對話。
郭華東在以“數字技術驅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為題的主旨演講中,重點介紹了“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相關情況和中國發射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成時租空間果。他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關注的重大命題,數字技術和數據開放作為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的核心引擎已成為全球共識。SDG中心發起“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旨在建成支撐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研發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評估與預測變革性技術,構建可持續發展國際數據標準與技術規范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建立跨領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面向全球利益攸關方提供智能決策支持與知識傳播,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智轉型。
SDGSAT-1搭載了1對1教學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三種載荷,通過多載荷協同觀測,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2030年議程的科學衛星,致力于精細刻畫人類活動痕跡,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并為相關指標研究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2022年9月,中國政府在聯合國宣布SDGSAT-1衛星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助力各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決策,成為我國落實2030年議程采取的七大行動之一。作為全球首顆專為2030年議程設計的科學衛星,SDGSAT-1已向全球104個國家開放超42萬景數據,并在城市熱島效應監測、碳排放評估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未來,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精準的“太空之眼”。
圓桌對話環節,UNESCO原自然科學助理總干事、SDG中心Fellow柯瑞卿·卡隆基邀請多位對話嘉賓圍繞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開展研討。
論壇上,約翰內斯·卡爾曼代表全體參會代表宣讀《數字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北京倡議》(以下簡稱《倡議》)。作為論壇發布的核心成果,《倡議》提出以數字技術為引擎的五大目標,旨在破解全球可持續發展難題,為凝聚多方共識、推動數字科技領域的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訪談、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等單位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