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寬城,聽聞最多的,當屬這里自古有生、而今遍植的板栗樹,以及當地圍繞板栗農耕勞作,世代賡續的傳統板栗栽培系統。

寬城滿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山脈東南端。這里的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是千百年來當地民眾適應特殊生態環境,融匯生活方式、生產技術、生態景觀與地域文化不斷演化而成。其功能不僅表現在提供板栗果及附屬產品,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和科研價值,是冀北燕山山地板栗栽培系統的生動縮影。

2014年5月,該系統被認定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6年,列入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3年11月,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傳統的山地復合栽培體系,對全球山地生態農業建設具有示范作用,獨特的農耕文化傳承模式,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種植栽培歷史之“久”

我國有悠久的板栗種植歷史,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進行板栗栽培。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明確記載。《蘇秦傳》中有“秦說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細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也”之說。西晉陸機為《詩經》作注也說:“栗,五方皆有,惟漁陽范陽生者甜美味長,地方不及也。”以上記載中的“北”“燕”之地,講座主要指現在寬城所在的燕山地區。以上記載也證明了寬城是我國板栗栽培技術的重要起源地。板栗抗旱能力強,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小,又因其樹木堅硬,被當地人稱為“鐵桿莊稼”。

自元代建寬河驛后,就有商販將寬城板栗運銷唐山轉天津出口。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途經寬河城,食板栗后贊曰:“天下美味也”。清代以后,種栗、食栗、用栗逐漸成為時尚。每到板栗花期季舞蹈場地節,人們都拾栗花打成繩,進入夏秋季節,家家戶戶點燃花香,用以驅趕蚊蟲和祛瘟。20世紀70年代末期,板栗已成為當地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1977年,寬城向日本出售板栗363.28噸。1979年,寬城縣委第二次確定農業生產發展方針:以林果為主,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現在,寬城板栗種植面積72萬畝,栗樹總量達2600萬株,是全國唯一的“有機食品原料板栗標準化生產基地”。2003年,“寬城板栗”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證書。目前,寬城板栗已遠銷日、美、加、韓等26個國家和地區。

自然生態環境之“和”

寬城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平均海拔300米—500米,為冷涼地區。全年無霜期139—175天,年平均氣溫8.6°C,最低氣溫-23℃,最高氣溫39℃,晝夜溫差達12℃以上。年日照大于2877小時,年降雨量約為748毫米,地下水儲量為2.3億立方米。全縣耕地總面積16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46%。土壤有亞高山土、棕壤、褐土、草甸土四個類型。土壤pH值6.5—7.8,平均有機質含量1.1%—2.93%。

寬城生態環境優良,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和好于Ⅱ級天數為330天。寬城屬灤河流域,灤河發源于豐寧縣,由北向南流經寬城西部,境內全長36千米。縣內有三條常年河:瀑河、長河、青龍河,年平均徑流量為3.07億立方米,總流域面積66452.1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4%。全縣河流水質全部達標。全縣有林地面積為19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6.09%。2013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

寬城的自然條件有利于板栗種植生產,主要有三個原因:光照資源豐富,受光時間長;雨熱同季,夏季雨量充沛,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生長;秋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糧食作物及果樹品質較好。

復合生態系統之“效”

寬城境內地形復雜,山地面積廣闊,林果業是農業主要經濟來源。其中,板栗種植小班教學收入占全縣農業收入80%左右,板栗種植是當地主要特色農業產業。林農復合農業是當地農業的突出特點,如在坡地修筑梯田栽種板栗,林下小樹屋栽種甘薯、窩瓜、大豆、大蔥等作物,既利于水土保持又是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山麓山谷地形平坦的地區,實行林見證糧間作,如板栗-大豆間作、板栗-玉米間作、板栗-谷子間作、板栗-紅豆間作等。板栗樹干和根部在較長的陰雨天氣狀況下,還會生長出一種特有的菌類——栗蘑(學名灰樹花)。當地農民根據這一情況,搭建大棚模擬栗蘑生長條件,收集板栗樹枯枝落葉,將其磨碎在林下培育栗蘑。此外,一些農民還在板栗林下從事養殖活動,如在林下養雞、養鴨。

寬城板栗林生態系統具有很高的物種多樣性。據調查,當地板栗有324個單系,目前主要種植的本土品種有6個,引進的板栗種有39個。另外,由于板栗林的郁閉度較低,而且人們在每年冬季春初要進行板栗修剪,使板栗林下可以獲得較充足的光照,林下適合多種糧食作物、蔬菜瓜果作物以及各種野生植物的生九宮格長,所以在林間會形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小樹屋

寬城板栗栽植體系具有明顯的養分循環作用,能使板栗園的土壤肥力能夠得以維持,很多百年以上的板栗園至今仍能維持較高的產量。通過林下種植栗蘑,充分利用板栗樹裁剪下的樹枝,而栗蘑栽培的基質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分,促進板栗樹的生長。此外,林下養殖的家禽減少了板栗樹病蟲害發生,家禽糞便又為板栗樹提供了有機肥,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生態環境污染,實現了資源可持續利用。

經濟社會效益之“厚”

板栗是寬城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由于大多數板栗樹由不同的農戶管理,不能實行統一管理,因此板栗的經濟效益尚未得到完全發揮。為進一步提高板栗管理水平,提高農戶經濟收益,當地政府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基地”產業模式,由公司統一制定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明顯提高了板栗生產管理水平和產量,也使農民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升。全縣板栗已實現年產4.3萬噸,年銷售收入8億多元,栗農人均增收3500元。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板栗產業發展,寬城提出“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打造塌山、桲羅臺、碾子峪、峪耳崖、大地、鏵尖板栗產業帶”,引導農民發展農家游,興辦家庭農場、家庭果場、家庭果園,并對果農進行補貼。這些政策促進了分享板栗產業發展,同時也使農村配套道路、供水、排水、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的保護與利用,還帶動了全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2014年以來,全縣接待農家游、鄉村游、賞栗花等游客人數增加50多萬人次,增加旅游收入2億元;通過板栗栽培為大部分農民提供經濟來源,栗農有了穩定的收入,特別是庫區移民通過板栗栽培發家致富后,移民生活穩定。同時,還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6.09%,位居全省第四位。

寬城縣委書記張成表示,圍繞板栗這一全縣頭號特色農業產業,寬城要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產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深耕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堅守生態底線,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堅定不移地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樣板。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