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新機制 惠民便利與運營成本待尋平衡點

“不打烊”的文化場館如何答好民生卷

調查動機

前不久,多地博物館陸續宣布取消閉館日。如陜西歷史博物館于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推出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增加日參觀預約數等惠民措施;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稱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開放,不再設閉館日等。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美術館均選擇在周一閉館,周一成為不成文的博物館閉館日。

多地取消閉館日的舉措引發網友熱議。有人點贊,“博物館取消閉館日,真是太好了,以后有空就能去‘漲知識’了”;有人擔憂,“公共文化會議室出租延時服務,資金、資源、服務跟得上嗎?會不會白白增加運營成本,造成資源浪費?”

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給群眾帶來了哪些便利,面臨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與群眾生活“對表”、保障延時服務質量不下降?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4月5日22時,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北京城市訪談圖書館潞云筑(24小時閱讀區)內燈火通明,近30名讀者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他們中有的是帶著孩子的寶媽,有的是準備考研的大四學生,還有的是下了班過來充電的“打工人”。

《法治日報》記者走進圖書館看到,在這里,熱水飲用區、衛生間(包括無障礙衛生間和母嬰室)、自助售貨機等一應俱全。不少受訪的讀者直言,“這種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滿足了自己對‘漲知識’的需求,值得點贊”。

節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間延長開放時間,探索常態化延時、錯時開放策略,開辟24小時服務陣地……近年來,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緊跟群眾需求,不斷推出錯時、延時服務舉措,以新的服務時空與群眾文化生活“對表”。

與此同時,記者采訪發時租場地現,運營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時服務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導致一些觀眾的體驗感降低,呼吁及時解決這一問題。

延時服務滿足需求

“晚上8點多下班,回家也沒什么事,不如在圖書館再多學習一會兒,多漲點新知識,不然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劉先生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程序員,談及深夜待在圖書館的原因,他如是說。

記者與劉先生交流時看到,他的電腦上寫滿了代碼。只見他時不時往太陽穴上抹幾滴風油精,揉揉眼睛休息片刻后,再次投入學習中。

王先生住在北京城市圖書館附近,他每天下班比較早,空閑時間比較多。知道這家圖書館有24小時不打烊的閱讀區后,他平均每周都會去三四次,周末有時會待到次日早上才走。

“夜晚的圖書館很安靜,在這里看書我覺得很平靜,這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種方式。”王先生說。

晚上11點,記者離開潞云筑時發現,外面的路燈大多已關閉。只有這家深夜圖書館的小小亮光,陪伴著每一位讀者。

在天津,也有幾家營業到晚上9點甚至更晚的圖書館,比如天津市圖書館。

林女士是天津市圖書館的常客。半年前,她踏上考研之路,但在出租房看書周邊環境比較嘈雜,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在單位看書既影響工作又怕被同事發現,影響不好。于是她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城市自習攻略”,發現這家圖書館提供延時服務。于是,每天下班后,她便來此備考,風雨無阻。

“圖書館基本上座無虛席,很多學生在這里認真復習,好像回到了大學時的自習教室。”林女士說。

4月6日20時,記者在天津市圖書館看到,延時區有300多個座時租會議位,上座率達七成以上:有放學還沒回家在這里等著父母接送的學生,有頭發花白的老人,有下班了來充電的年輕人,還有高校的學生……

多地積極展開探索

早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近年來,多地推出相關措施,開展公共文化延時服務。

自2023年8月起,浙江寧波全市26家博物館、圖書館開啟延時服務,將每周末和法定節假日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晚間9點。

從2024年“五一”假期開始,山東濟南市、區兩級共49處公共文化場館每天開放服務時間延長至19時,51家泉城書房延長至21時。

2瑜伽教室024年10月,上海市奉賢區啟動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增建奉賢圖書館“深夜書房”,開設市民藝術夜校,延長奉賢博物館開放時間,滿足群眾8小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

前不久,天津圖書館探索延時開放新模式,推出了“天圖夜讀”夜間文化活動新品牌,涵蓋藝術教育、職場技能提升、生活品九宮格鑒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法學系副教授夏云嬌看來,公共文化延時、錯時服務的積極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打破時間限制,無論何種職業、作息習慣如何,每個人都有平等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讓不同行業人群都能在合適的時間走進公共文化場館,享受文化服務,減少因時間因素導致的文化服務獲取不均,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

“對公眾而言,可以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多元時間需求,讓那些因工作、學習等原因白天無法前往的人群,如上班族、學生等,在下班后或放學后有機會參與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升公眾文化參九宮格與度。”夏云嬌說。

她指出,對城市而言,公共文化場所延時開放,成為城市夜間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與,帶動周邊文化消費,提升街區活力。對國家而言,公共文化延時服務可以促進文化傳承與傳播,有利于文化強國建設。更多的開放時間意味著有更多機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像文化講座、博物展覽、非遺傳承體驗等。這些活動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加深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成果的了解與認識,能讓更多觀眾領略歷史文化魅力分享,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培養更多文化人才。

實際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各地涌現出諸多公共文化延時服務的優秀案例,但實際運行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去年暑假,來自安徽的閆先生帶家人去外省游玩時,提前預約了晚上參觀博物館。到館后,閆先生發現講解員人手不足,只能走馬觀花式自行參觀。

“與白天相比,晚上的安保人員也要少些,有些不守規矩的游客會越過禁止線和用閃光燈拍照,這些不文明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制止。”閆先生說。

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勇向記者介紹,連云港市博物館2024年在舉辦“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連云港站巡展期間,每天晚上延時開放至9點,最高單日接待4.2萬人次。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參觀需求,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首先會增加運營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能源與維護成本等。延時開放需要更多人員,可能會要求員工輪班或加班,尤其對講解人員及安保人員來說,排班壓力比較大。其次,延時開放必然導致更多的水電消耗,照明、溫濕度調控、多媒體設備等的運維成本也將相應增加。還會增加安全風險,尤其是晚上開放,對安全管理及應急措施等要求更高,涉及文物的安全,觀眾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多個方面,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張勇說。

他還指出,延時服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專業人員疲勞或者工作效率下降等問題,尤其對于一些中小館來說,本來人手就緊張,財力也有限,不可能聘用更多人員,延時服務會導致工作時間增加,人員心理疲勞,導致日常服務標準和服務水平下降等,最終影響觀眾的體驗。(記者 張守坤)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