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文人屈大均的筆下,“食香衣果”是廣東東莞人的生計方式,其中的“果”,指的便是荔枝。
東莞荔枝俗稱“莞荔”,栽培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清朝初期已形成特有的水上荔枝交易市場。新中國成立后,莞荔生產蓬勃發展,一度成為國家出口換匯的重要農產品。時光流轉,如今荔枝依舊是東莞亮眼的名片,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于2020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于2025年1月被列入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莞荔緣何甜蜜千年,又為何名揚四海?這座當今制造業名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荔生東莞 種質豐富種植精
東莞位于中國荔枝栽培最適宜的緯度區間,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現保存有荔枝種質資源超過360份,全市種植的優質荔枝占比超過90%。
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最大特點是在保護傳統品種資源的基礎上的育種技術創新和傳統栽培技術的繼承與提升。東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荔枝龍眼產業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站長馬錁介紹,中心自1990年成立起就一直在收集荔枝種質資源,從中選育優質荔枝品種,同時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進行人工選育,向著錯開成熟期講座和耐儲存、保鮮期長的方向選育優質荔枝新品種。
與此同時,荔枝種植技術也在不斷精進。“以嫁接技術為例,之前用來嫁接的枝條只有瑜伽場地手指粗,現在采用大枝嫁接的方法,在低位將荔枝枝條鋸掉,直接進行嫁接,這樣不但能夠把樹體矮化下來,便于生產管理,而且嫁接后的接穗生長旺、樹冠成形快。”馬錁說。
優質荔枝的培育離不開精細的果園管理,對此,荔枝種植戶各有妙招。
莞香荔這一荔枝品種的選育者鄺耀祥,小學時就對荔枝興趣濃厚,如今他扎根在位于大朗鎮的50畝荔枝園,每一棵果樹都親自管理。“我們注重傳統生態農業技術的繼承與發展,比如,直接使用果園里的草和樹葉來堆肥,時租適量養一些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控。”鄺耀祥說,“荔枝有‘大小年’,在大年時我會主動剪下部分枝條,讓它歇枝,這樣小年時就比別人產量高。”
在大嶺山鎮無屆農場,負責人張志勇使用農業無人機種植管理著1000多畝、1萬多株荔枝果樹,也一直致力于無人機的推廣。今年2月,無人機飛防服務中心落戶無屆農場,通過引入農業無人機、多光譜遙感監測等智能設備,實現對果樹以及土壤性狀等的實時預警與監控。張志勇表示,無人機飛防服務中心讓農戶省時、省力、省心,提高了荔枝生產效率。
厚街鎮新荔荔枝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歐陽容開在自己不斷外出學習、引進新技術的同時,也一直堅持為合作社的百余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我們有一個微信群,從生物防治,到怎樣修花修果,再到每個人的具體工作,都會在這個群里進行交流。”歐陽容開說,“我還經常請政府協調外面的技術人員、專家學者等來到我們合作社授課,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
實“荔”遠播 產品多元品質優
“高端荔枝出東莞”,近年來,東莞以優質荔枝品種為依托,打造高端荔枝區域品牌。荔枝價格提升了,農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我記得2006年的時候,荔枝賣兩塊錢一斤,是虧本的。2010年前后,我在東莞荔枝擂臺賽上拿了一等獎,隨后就在鎮上出名了。”有著“果王”之稱的果農黃志強回憶道,“2011年我創立了厚街桂冠荔枝專業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包裝。曾經客戶來買荔枝都是一筐一筐地裝走,現在一盒一盒地搬走,荔枝價值有了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這種冰荔,表皮顏色鮮艷,果肉晶瑩剔透,面市首年就賣到500元一斤。”
除了冰荔,觀音綠也是東莞荔枝的特優品種。東莞市壹浩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建權介紹,為了保證觀音綠產品的品質,工人會對果品進行分級篩選,大果用于鮮果銷售,小果則用于制作荔枝深加工產品。“去年,我們建立了智檢小站,公司基地、合作社成員及周邊果農種植的觀音綠,都要通過智檢小站檢驗,確保合格后才能采摘上市。”隨著近幾年觀音綠價格的穩定,公司合作社的果農每年每戶增收達到6至8萬元。
荔枝干、荔枝酥、荔枝醋、荔枝曲奇、荔枝臘味……廣東嶺南荔園發展有限公司開發了幾十余款荔枝產品。“這種外形逼真的觀音綠荔枝酥,在各大展會上吸引了全國各地及國際友人的注意,許多人都以為是荔枝鮮果。”公司副總經理鐘麗家教燕表示,2024年,嶺南荔園帶動了樟木頭鎮荔枝種植戶增收約8000萬元,解決勞動就業5000多人次。
蜜蜂是荔枝種植系統不可或缺的生物資源,其授粉能夠提高荔枝坐果率。許多荔枝種植戶都會在3月和4月荔枝花期時,邀請蜂農免費進場放蜂、采蜜。東莞荔枝蜜釀造技藝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代表性傳承人梁偉東說:“我們的荔枝蜜采用獨家技術進行低溫脫水提純,保質期能延長到三年,且開水沖泡不會發酸。除傳統蜂蜜,我還以蜂蜜代替蔗糖,開發了蜂蜜茶葉、蜜蜂巢蜜餞等系列產品。”
保鮮問題一直是荔枝行業的痛點難點。“我們今年引進了荔枝凍眠技術,將剛采摘的荔枝進行快速預冷、減菌、包裝、速凍鎖鮮和凍藏保鮮等操作,這樣就算凍一整年,其味道和顏色也不會有顯著變化。”東莞市阿吉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經理錢淑敏說,“今年3月,公司正式獲得海關出口基地備案。除鮮荔枝出口外,我們還計劃與馬來西亞一家罐頭企業合作,在荔枝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把鮮荔枝做成罐頭。”
美“荔”動人 文旅融合啟新篇
“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在固碳釋氧、保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水源涵養、休閑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東莞這座超大城市的綠肺所在。”正如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趙飛所說,荔枝不僅給東莞帶來了經濟收益,也具有生態與文化多重功能。
目前,大嶺山、大朗等鎮仍保存有數百年樹齡的古荔枝樹上千棵,至今盛產佳果。大朗鎮水平村的古荔公園、厚街鎮大逕村的荔枝文化公園、大嶺山鎮百花洞村的荔枝古樹群……一座座荔枝公園不僅是本地居民放松休憩的場所,更成為荔枝文化的載體,促進著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東莞市自2011年起持續策劃推介荔枝休閑采摘點337個(次),采摘線路10余條(次),吸引各地游客品嘗莞荔美味,感受莞荔文化。
自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東莞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抓住國潮文化優勢,以糯米糍、桂味、觀音綠、冰荔、嶺豐糯、唐夏紅、妃子笑、莞香荔8個莞荔代表品種為基礎,創作出“莞荔天團”動漫形象,并圍繞“美教學荔東莞 給荔中國”主題,持續開展東莞荔枝宣傳推介和產銷對接活動。“莞荔天團”乘著公交、地鐵、高鐵走出了東莞、走進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土特產”變身“潮文化”,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投身荔枝產業。2022年,“95后”大學畢業生陳集良與兩位好友一拍即合,辭去工作,接手了父親的家庭農場。300畝的種植基地上,3名年輕人使用無人機、噴淋系統進行荔枝種植,研究矮化荔枝方法,培育新品種荔枝……“我們在新媒體領域持續探索,目前的短視頻主要記錄在果園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吸引客戶。我們希望以后能夠跳出農業生產,聚焦農村這片更廣闊的領域,通過拍攝農村美食、鄉村走秀等題材,不僅推廣我們的果園,也推廣我們的農村。”陳集良說。
“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荔枝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還能增強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消費群體關注東莞荔枝,為農民的豐產增收增色,為鄉村的富民興村添光。”東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東莞將大力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圍繞打好產業、市場、科技、文化“四張牌”,以順利完成國家級荔枝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為契機,著力推動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發展與保護融合推進。
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賽道,趙飛為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申遺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充分認識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與規范,建立農業文化遺產核心保護要素檔案;二是與廣州市增城區、茂名市合作,利用各自優勢,形成強大合力,走聯合申報之路時租;三是持續推進新品種選育,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提升荔枝綜合經濟收益,當好荔枝產業精細化的排頭兵。